2019年4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號)發布,同時制定了垃圾分類路線圖,要求46個重點城市在2020年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2年各地級市至少一個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2025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處理系統。
自此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正式開始,并由上海在2019年率先打響了第一槍,實施了非常具有可借鑒意義的分類措施。
分類的效果也是顯著的,甚至有些超出預計,致使上海不得不加快一批終端處理設施建設進度。雖然隨之而來的疫情短暫影響了垃圾分類的實施,但經過對疫情的適應,分類效果很快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并得以維持。北京在2020年5月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充分發揮朝陽群眾和西城大媽等力量,不斷加強并鞏固垃圾分類成果。至此,和上海成為全國垃圾分類一北一南兩大示范標桿。
從目前的態勢看,垃圾分類一般采用四分法,包括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當然各地可能叫法不同,比如上海將廚余垃圾叫做濕垃圾,其他垃圾叫做干垃圾,但基本的原則應該是一致的。
垃圾分類對廚余垃圾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可以從量和質的角度去分析。
上圖是上海實施垃圾分類前后的對比,經過垃圾分類后廚余垃圾量從從年初的4400噸/日,增長到9200噸/日,雖然在年底因為疫情的影響有所下降,但很快又恢復到年前的水平。
在垃圾分類前曾經到上海某廚余垃圾處理廠考察,那時的廚余垃圾雜質含量多,含水率低,廚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差別不大,采取的處理方式是焚燒,處理廠實際的運行狀況并不佳。垃圾分類實施后去上海和北京都做了些調研,廚余垃圾的變化很大,雜質減少有機質含量明顯上升,為末端的生化處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聚優境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